《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閱讀心得:命運是嘴巴說出來的結果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閱讀心得:命運是嘴巴說出來的結果

本文最後更新日期: 2024-03-13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閱讀心得:命運是嘴巴說出來的結果

本書封面是一隻可愛的手繪長頸鹿,為麼是用長頸鹿來當封面?

非暴力溝通創始人—盧森堡博士,用了長頸鹿和豺狼這兩種動物,來形容平時人與人間的溝通

「非暴力溝通」就像長頸鹿一樣,有更高更遠的視野及高度

還有一個茁壯的心,願意包容聆聽;

「暴力溝通」如同豺狼,擁有領域、控制欲及強大攻擊力

習慣自我防衛,凡事注重輸贏。

每個人都想成為長頸鹿,好好與人相處,但日常與人對話中

我們總是無意識成為豺狼,說出口的話如同射出之劍

在我們不自覺時,深深傷害他人的心。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從日常對話中

自覺那些錯誤的溝通方式,看似簡單的四步驟,實際要做到,只有頻繁的練習再練習。

溝通習慣,來自原生家庭

每個家庭都有獨特溝通模式,口出惡言、一有不滿就對人咆哮,或者是長輩異常沈默,任由晚輩恣意妄為。而這些溝通方式,都是長時間累積而成,多年下來已養成一套固定的互動系統機制。

父親一有不滿對母親咆哮大吼,母親只能不斷哭泣,一段時間後父母自動和好,當下次父母又吵架時,一樣的爭吵模式反覆輪迴著,孩子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不知不覺也養成了父母間的溝通模式:

面對問題→ 咆哮
無法解決時→ 逃避

常聽到要改變家人好難,原因是要改變的不是家庭的成員,而是長期積累「無意識中運作的互動系統」。
而最可怕的是,當家庭成員離開了原生家庭的環境,搬出去住、結婚或出國,仍無意識的使用同樣溝通模式,重新打造一個類似的家庭模式。

花心思經營兩個人

若沒有覺察到原生家庭的長期溝通模式,就算學習新的溝通,但當回到原生家庭時,就會自動進入原先熟悉的那套無意識溝通系統,想要擺脫長期以來牢固的互動模式,需有強烈企圖心和覺察,才有可能鬆動。

最簡單的方式:

1.先從自己及最親近的人開始,練習好好說話

2.提升自己的意識,專注於自己的行為舉止(改變自己比改變原生家庭容易)

3.與對方說話時,使用不批判、不帶勒索字眼進行討論

與其想去改變對方或自己的家人,不如從鞏固自己與最親近人的關係著手。

非暴力溝通四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一、觀察Observations

觀察引起我們情緒反應的事件,不帶任何評論、評價,據實以報。

將事實呈述出來,這一點看似容易,卻也是我們常犯的錯誤。

我們總是在客觀事實中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見、負面情緒

X你怎麼又遲到了?

X你從來不關心過我的感受

「你每次都…」

「你都…」

「你經常…」

這些用語都是帶著評論意味,而非單純的觀察,容易引起別人的反駁與反感。

▪︎ 耐心、單純地陳述事實:

O這個星期你有兩天進公司時已超過上班時間

O早上跟你分享上班發生的事,你在玩手機沒有回應我

專注於觀察,就不易把焦點放在雙方情緒,而會更認真思索是哪句話、哪個動作引爆我的心情?是眼前的事讓我不開心?還是心中本就蘊藏不滿?

二、感受Feelings

對自己內心狀態的陳述,不是我們對別人言語或行為的評價。

我們常將「自己的感受」與「對別人的評斷」混淆:

X我覺得你對我冷漠

X我覺得你在生氣

雖然都是「我覺得…」開頭,但「我覺得」後頭加了「你」,描述對象都是別人,仍然沒有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

▪︎ 理性表達、足夠勇氣去呈現自己:

O我覺得寂寞

O我感覺無助、害怕

唯有知道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才能篤定明白自己的需要,進而釐清自己哪裡需要被滿足。

描述感受是自我發現,促進人與人間更多的連結。

三、需要Needs

釐清心中未獲滿足的需要,具體將自己的需要告訴對方。

大多數人在「需要」未被滿足時,往往傾向把箭頭指向對方行為,而不是先從「需要」角度開啟溝通大門。

X吃飯時可以不要一直看手機嗎?

X你為什麼行李都不收?

▪︎ 釐清自己要什麼,然後「說出自己的需要」。

O我想跟你好好聊天,我們都暫時放下手機好嗎?

O我看到行李放在客廳兩天了,我覺得不舒服,我希望你能收拾一下行李

理解自己的需要,就能更容易理解別人的需要,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需要不夠理解,就處於對生活不滿足、對別人不滿意的狀態。

四、請求Requests

開口請對方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也請對方提出他的需要,

兩人盡可能以合作方式成全彼此。

▪︎「請求」是最關鍵、最困難的一步

請求之所以困難,我們都認為請求別人幫忙,涉及到自尊的挑戰,與其提出「請求」,我們更傾向提出「要求」…

「你應該…」

「你不應該…」

「你必須…」

「你認為你要…」

但背後我們內心實際想表達的意思是「我需要你的幫忙,請跟我合作。」

我們害怕揭露內心脆弱的一面,想維護自尊,於是我們將「請求」和「要求」混為一談,最後根本也分不清楚兩者的差別。

除了維護自尊,常使用「要求」也和過去所接收的語言習慣有關。

從小父母告誡我們的「你不可以那樣…」「你不能…」,長時間下來我們習慣後,自然也用同樣方式、近乎命令的要求去對待他人。

▪︎ 請求三要件:1.明確 2.正向 3.引發具體行動

O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你什麼時候有空,我想跟你分享學習的心得,同時也想聽聽你的想法。

當爸爸不斷說服自己不要養貓:

O我知道爸爸真的很關心我的健康,你不用擔心,你這麼疼我,我一定把自己照顧得很好,謝謝爸爸。

 一但提出請求,事情就可能出現轉變,只是我們往往不習慣提出請求,直接進入生悶氣的狀態。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繪圖:林佳嬡

長頸鹿「非暴力溝通」: 有更高更遠的視野及高度,還有一個茁壯的心,願意包容聆聽;
豺狼「暴力溝通」: 擁有領域、控制欲及強大攻擊力,習慣自我防衛,凡事注重輸贏。

允許對方說「不」

若是提出請求,對方不答應或是沒有答覆時,我們的內心總會受到創傷,進而生氣、傷心,甚至狼豺出洞,非要對方當下給出滿意答覆才行。

當困在不愉快情緒裡、自怨自艾,成了一種無意識的習慣。

不要被對方的「不」嚇著了,很多時候,對方可能只是不知道當下該如何回應,先拒絕你,再讓時間去慢慢消化及思考。

我們試著給對方一點空間,並告訴對方:「謝謝,這樣我瞭解了。」

因為這樣,才是真的進到交流與溝通。

真正的請求,不是單方面一相情願的,也不是強迫別人一定要接受的,必須讓對方理解、讓對方可以拒絕或心甘情願同意的。

作者舉了某位課程學員分享自己的心得:

她本來想跟先生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結果先生只顧著滑手機,淡淡說了句:「我在忙。」

或許她可以這麼向先生說:

我昨天想跟你聊天的時候,看到你在滑手機,你說你在忙(觀察)

我聽到的時候,覺得蠻失落的(感受)

因為我很想跟你說我學到的新方法(需要)

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你什麼時候有空(請求)

我想跟你分享學習的心得,同時也想聽聽你的想法。

同理心不足=根本沒聽懂對方需要什麼

試著回想看看,當我們一聽到對方有困擾,是不是常常迫不及待下指導棋,指點對方怎麼做,多年來的教育教導我們快速解決問題,卻忽略了跟我們互動的是一個有感情的人。

傾聽對方的感受及需要,人心的撫慰更是關鍵。

溝通過程中,只要支撐對方「渴望被理解」的需要,讓對方覺得我們有用心傾聽,對方的情緒很快就能得到舒緩。

▪︎ 回應別人委屈時,避免投入自己的價值觀判斷

▪︎ 避免用自身意見打斷對方

▪︎ 盡可能找尋線索去理解對方的感受及需要

▪︎ 做出友善回應

有時候我們跟對方說道理,對方不是不懂,而是不願配合。

「憑什麼要我聽你說的那樣做!」

例如朋友吵架時,我們會勸其中一方說:「你就好好跟他說…」

但對方回嗆:「為什麼是我?」

他其實知道怎麼做可以讓一方釋懷,但是就不情願那麼做,這時候就可以思索:「他渴望什麼?他需要什麼?」

練習同理他人,也可以問問自己,如果今天我是他,為什麼不願配合?是不是有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

若我們把心思放在對方感受及需要,當同理心愈來愈茁壯,生活原有的衝突就迎刃而解。

日常所見—丈夫的智慧

昨天下午帶女兒在科博館附近的一間義式餐廳用餐,坐下沒多久後,聽到隔壁桌一位媽媽正在怒吼兩個孩子,目測大概是國小年紀的姐姐及大班年紀的弟弟。

「你很奇怪!吃飯嫌東嫌西是怎樣?一下子要薯條,一下子又不要!」

「還有你!喝湯不給我用湯匙好好喝,弄得整個手都是!」

媽媽旁邊坐著先生,在媽媽劈哩啪啦暴怒同時,先生不疾不徐地示意服務生,飲料和甜點可以先上。

媽媽罵完孩子,先生接著對兩個快哭的孩子們說:

「你們知道媽媽為何生氣嗎?」

「因為我一下子說要薯條,一下子又說想吃雞塊⋯」大的孩子回答。

你呢?你知道為什麼嗎?

「嗚嗚⋯我不知道啦⋯嗚嗚⋯」較小的弟弟眼眶泛淚說著

「我們一家假日出來玩,就是要開開心心的,你們的行為讓媽媽很生氣又難過,媽媽只是要你們要有正確的態度。」

服務生此時送上飲料和甜點。

「妳點的水果冰茶,喝一口,消消氣。」

先生說完,就帶著弟弟去洗手。

到此刻⋯⋯我被眼前這位先生的作為,大大圈粉!這位先生太值得表揚!

先生帶孩子洗完手回來後

媽媽已經氣消(我猜的,她的表情說明了一切)

心平氣和地和孩子重新溝通事情的緣由

「好了已經四點了,科博館五點就要打烊了,我們趕緊過去吧!」

先生說完,一家四口收拾完用品離開餐廳。

.

為什麼會如此欽佩這位先生的反應和處理方式?

原因是有好幾次見過同樣的狀況

當一方在公共場所對孩子發怒時,另一半總是靜默的在旁,滑手機、或者是不為所動,

像是早已習慣的模式,不干涉反倒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不干涉,是關係之間的慢性自殺催化劑

人有情緒及感受,撇除自身情緒表達不當的因子

最親近的人,對於事件不理不睬、或是不嘗試介入與另一半的溝通

久而久之,內心的壓力從「說了也沒用」進化到「乾脆不說了!」

一段關係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最後的結局總以失敗收場。

結語

盧森堡博士認為,豺狼式溝通是長年教育灌輸我們的思維,而長頸鹿溝通是我們不熟悉、需要花時間鍛鍊的新思維。

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要花長時間、不斷反覆練習,才能有所進步,
正如—改變他人是困難的一件事,應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學習非暴力溝通,一點一滴養成長頸鹿的溝通思維,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美滿。

相關閱讀: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作者: 賴佩霞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20/04/01

將本文分享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