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後更新日期: 2024-03-13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獻給世上所有女兒、母親
當初因為這本書的標題,直接擊中我的心扉,同為一名母親
在生活與孩子間努力學習著取捨、平衡,如同本書的標題
內容剖析了母親情感層面的多種面向問題,希望能藉由這本書面對自己、與女兒的情感關係。
本書作者—朴又蘭是諮商心理學博士
目前於LPI(Lacanian Praxis Institute拉岡學派實踐機構)學習拉岡的精神分析。
擔任諮商心理師已完成一萬件以上的諮商個案和夢境分析。
從母性的脈絡到父權社會中,
母親與女兒的特殊情感連結、陷入無法成為「好母親」的自責,
使得與孩子的關係陷入一團糟。
作者希望藉由此書,探討母親與女兒互相互拉扯的母女關係,
也將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的所有情感,分享給更多人。
母親目光猶如一面鏡子
孩子在六到十八個月可以從鏡子中認知映照出的自己,而這個鏡子也可以是母親的目光,孩子透過母親的目光,檢視自我。
精神分析學家唐諾·溫尼考特提出:「目光專注在孩子身上,與孩子建立緊密聯繫的母親,表情如實反映著對孩子的情感與狀態,因此孩子能透過母親的表情認識自己。」
而當母親沈浸在自己世界,或是心不在焉望著孩子,孩子將會從根本上否定自己,產生疏離感及被自身存在的不安所包圍。
孩子缺乏穩定映照出自己的目光
這讓我想起曾閱讀的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不流失專注力的減法原則說到:當我們只給他人片段的注意、零碎的時間,將傷害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目光無法專注在孩子,亦有同等的傷害。
▎孩子亦是母親兒時的復刻
「缺乏母愛的母親不懂得照顧孩子,卻期待孩子多愛自己。」
作者根據臨床經驗,與其說是缺乏母愛,不如說母親本身的匱乏感愈強烈,就愈希望透過孩子解決匱乏。
母親兒時的匱乏感可能來自真實經驗或是想像中的不安,逐漸累積而成。
小時候被母親冷落,孩子長大成人有自己孩子時,也會冷落孩子;母親重男輕女,子女也可能更看重兒子。這個名為「家人」的連結,不斷創造出心理上難以切割的複製。
如果沒有時時刻刻對自己感到好奇,以及被灌輸的知識,不抱持回疑惑提出問題,我們就得繼續扮演某人的角色、代替某人實現慾望。
沒有「別人的媽媽」,只有「我的媽媽」
「媽媽妳為什麽不像OO的媽媽一樣,人家他們都可以那樣!」
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特別常聽到年幼孩子類似的抱怨?
因為孩子想像中的理想母親和現實生活的母親存在差異,於是產生了某種「匱乏」。雖然慈愛地包容孩子才像母親該有的樣子,但母親也是人,會有情緒化反應,也有脆弱的一面。
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好母親」,也不應該被這一詞的形象給困住,只要以真實的自我和孩子建立各自獨立的特殊關係,就已足夠。
「我不是妳想像中的媽媽,但身為妳的媽媽,我全心全意地愛妳,也因為妳是媽媽的女兒,理所當然得到媽媽全部的愛。」
多數孩子能具體明確地將有關母親的經驗內化,開始認知到母親真實的一面,並試著接受。相反地,母親也必須接受孩子與生俱來的性向和優缺點。
盡力補償錯過的缺憾,孩子也不會痊癒
一位母親在很年輕時生下女兒,在女兒就讀國小期間與丈夫經歷婚姻危機、生活一團糟,後來母親獨自帶著女兒,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到女兒上了大學後,生活逐漸步上軌道,母親也能扛起母女倆的經濟負擔。
但對於女兒過去缺乏母親陪伴而產生的心理匱乏,母親深感自責,因此對於女兒上大學後的態度及要求都百依百順,導致自己再度陷入混亂。
「至少現在多滿足女兒一點愛也好吧?」
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孩子當時形成的缺口,無論現在再怎麼縫補,缺口也不會消失。可能是母親私心想為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贖罪,這是母親為了抵銷自己罪惡感的行為,其實反而是更愛自己的處理方式。
然而她的女兒目前需要的,並不是在他年幼時應獲得的照顧。實際上正巧妙地利用母親的罪惡感來控制母親,將母親牢牢困住。
導致母親必須隨時回應女兒的需求,在女兒需要的時候隨侍在側。
▎認同並接受事實,才能治療
填補缺口並不能讓女兒感到幸福或,只是讓母女關係更加扭曲、複雜。我們必須認同這樣的事實,即使為了彌補過去的缺憾而滿足女兒大量的需求,傷害也不會淡化或消失,換言之,就是要正視過去已經造成的傷害。
所謂的認同不是指在心裡想,更該用全部的身心去接受。所謂的接受,則是大方承認我們對各種事件所產生的反應,並且深入去體驗與感受,進而樂於承擔他所帶來的責任與代價。
保持距離,是維持關愛的一種技巧
不干涉孩子私生活,
愈是干涉、愈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慾望容易轉嫁到孩子身上,形成「這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母親。
當孩子希望對話,母親可展現自己永遠開放與等待的態度。
「沒關係,說出來看看⋯」
當孩子感受到母親願意接納真實的自己,他們將帶十足的信心,在安全感之下解決一切問題,並找出自己的出路。
遇見全新的我
佛洛伊德說:「愛是由彼此的匱乏所創造,源於相信對方能滿足自身匱乏的投射。唯有能自我滿足,才能真正地愛人。」
對於「經歷過」的歲月,在心裡做出完整的詮釋,並賦予其重要意義,潛意識無法抹除,認同脆弱也是自己的一部分,重新理解、詮釋,進而從新的角度關照自己的生命。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結語
若母親和孩子無法形成獨立個體,逐漸透過日常中無形地積累,產生匱乏。
之於女兒—「媽媽對我永遠都不滿意,她是不是不愛我?」
透過順從父母慾望來追求個人成就,最終將淪為順應他人之人。
之於母親—「孩子的人生出了問題,是不是我的錯?」
唯有母親先愛自己,才能堅定不移地牽起孩子的手。
相關閱讀:
加護病房 護理師/ 攝影師/ Free To Fly 的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母親
現為自由工作者,倘若我的一篇文或一張影像能帶給你價值
那就是創立這網站的初衷。
這邊涵蓋了:
𓇢 那些被埋沒的真實影像故事 ➛ 醫療真實故事紀錄 、醫療資訊
𓇢 幫助你重新定義生命、找到自我價值的內容 ➛ 閱讀筆記 、 自我探索
還有……很多乾貨 ➛ 實用工具 、 課程心得、生活┆好物分享
—————————————————————————✿
𝐼𝐺 claire__0212 𝐹𝐵 Free To Fly
合作邀約請來信:ai@freetofly.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