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R》人們難以開口的話題—談論死亡

《DNR》人們難以開口的話題—談論死亡

本文最後更新日期: 2024-03-27

《DNR》人們難以開口的話題—談論死亡

廣橋猛醫師是一名醫師,數年前他的父親突然過世

他父親和他一樣都是癌症科別醫師,對他來說,父親就是他的精神領袖。

父親曾跟他說「如果病治不好了,我不希望做任何延命治療。」

他覺得該做的都做了,不想為了延命而拖垮家人。

廣橋猛醫師覺得那時父親才六十多歲,父親說這番話

未來也是很久之後才會碰上,可是那一天卻毫無預警的到來。

當父親陷入瀕死邊緣,急診室醫師詢問他是否要為父親急救?

他曉得,身位醫師的他立刻理解父親已經沒有回復的可能了,作為一名醫師,他不希望父親承受維生醫療帶來的痛苦,但作為家人

要怎麼如此冷靜地做出決斷?

推他一把的是以前父親說過的話,於是他同意放棄急救,如果父親當時沒有向他說那番話

他不曉得能不能做出放棄急救的決定,或許他過世後,也會後悔和質疑自己一輩子

他對事前父親向他傳達有關延命治療的意願,感到萬分感謝。

╭☞ 醫療資訊懶人包
・DNR是什麼?花點時間了解,好死沒這麼難!
・《DNR》人們難以開口的話題—談論死亡
・《DNR同意書》完整簽署流程
・震驚!簽了拒絕心肺復甦(DNR)還是被急救?
・你聽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嗎?透過預立醫療決定,「善終」可以自己做主
・《病人自主權法》QA
・《預立醫療決定》一家人前往台中榮總簽署預立醫療決定,這是家人給彼此最美好的禮物
・臨終前48小時會出現的症狀
・「善終」只有你能幫他做到:四面向掌握臨終照護
・《全身健康檢查》31歲送給自己的禮物—台中澄清醫院柏忕自費一日體驗
・《長照2.0》獻給照顧者-長照資源懶人包
・有小孩,一定要學會的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oeuvre)
・《子宮外孕全記錄》從發現到緊急手術

#為什麼一定要打破刻板迷思,談論死亡?

根據《現場科學》調查,英國醫學科學院訪問了966名18歲以上的英國成年人談論死亡

有354人拒絕回答任何問題,顯然談論死亡仍是禁忌話題

我們知道很多造成死亡的原因和情境,卻沒有做好足夠的情緒來面對死亡。

在台灣,多數人面對死亡的方式就是「避免面對死亡」

但是我認為死亡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是人們賦予了它意義。

我們需要的是理解和解決生死問題的能力。

#死亡前,八成以上的人都會出現身體機能障礙

你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死去?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回答:

「我希望在睡夢中離世,沒有痛苦、沒有折磨…」

不幸的是,絕大多數人無法隨著自己的意願離世。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簡稱NEJM》指出:

死前身體機能都沒問題的只佔16.9%,近85%的人過世前一年,身體機能都會產生某種障礙(即需要照護)。

既然知道我們有相當大的機率在過世前

身體機能面臨障礙,那麼事前與家人討論死亡,就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

死亡
攝影:林佳嬡

#和家人談論對治療的想法

首先,靜下心來問自己:

「死亡即將來臨,想在何處度過餘生,走完人生最後一途?」

當我們已經明確知道自己想要過的死亡前生活

具體上就是想要接受什麼樣的治療想在哪裡渡過

心裡有答案後,敞開心胸,和自己的家人或兒女討論自己的想法

畢竟等那天真正到來時,通常自己已經沒有意識,或者無表達能力。

前面提到近85%的人過世前一年,身體機能都會產生障礙,最終仍須仰賴醫療。

醫院中的醫護人員是完全尊重家屬意見的,當你已經沒有意識或行為能力時,

你的家人這時就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代表著你、替你決定所有選擇。

有人常會誤認死亡可以透過醫療手段永遠避免

通常會有此想法的是病人的家人或朋友,而非病人本人。

若沒事先討論過,意外來臨時,家人必須當下決定下一步怎麼走

這時會慌張、無法思考,留下遺憾。

而事前有和家屬傳達意願,事情發生時

家屬能夠依照你的意願決定是否進行延命措施,也不會帶著罪惡感做決定。

藉由當事人能接受的形式讓人生落幕,是雙方不會留下遺憾的條件。

#談死亡,太困難!

事先決定死法,為何困難?想像自己有天離開,事前與家人商量,可能會為家人精神帶來負擔。

「不要講這個!」

「想那麼遠,你才幾歲,說那些不吉利的。」

「現在是詛咒OOO會死嗎?」

「我知道他的個性,講這些他會很排斥。」

諸如此類的答案,默默造就成「避免面對死亡」的社會

一方面也是對死亡產生害怕及恐懼感受,為何害怕死亡?

我認為很多人並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死亡帶來的痛苦

病痛其實可以依靠醫療方式控制疼痛,讓人生最後一哩路感到舒適。

不妨把注意力從談論死亡

移轉到「如何緩解痛苦,在自己接受的情形下,舒服的度過最後一段人生。」

尊重病人期望,雙方沒有遺憾

#身為家人,我們難以下抉擇

自己的家人死前我們總會盡全力搶救,我們明白他很痛苦,但要果斷說放棄治療真的很難,

因為他是你的家人、你最愛的人,雖然他生病前和我說過

「躺在那邊醒不過來了就不要救他,這樣沒有意義…」

但我聽到醫師要我簽署放棄急救的當下,我很震撼,我的內心坦蕩地告訴自己

「我肯定不會簽,因為他是我最愛的人,哪怕他能多活一刻我也不願放棄。」

承諾似乎很容易,其實很難做到

放下,是每個人持續在學習的課題。

即使事前談論過死亡,事發當下,我們感到痛苦、難以抉擇。

《奶奶來了》作者金孫曾說:遺憾不會永遠存在的,離開的人會在某天某刻,

透過其他形式跟你說:「可以放下這份遺憾了。」

也許是一個笑容、一張照片、一個聲響,你終會得到那個只有你懂的暗示。

在暗示尚未來臨前,讓我們一起擁抱遺憾,然後好好過日子吧!

說放手不是件容易的事,人有情感,

我明白雙方的立場不同,但皆源自於「愛」

但唯有敞開胸懷接納哀傷,才可能獲得療癒,

任何對哀傷的迴避和漠視,都只會造成更大的創傷。

不是所有人都能體面地帶著尊嚴離去,但在家人的幫助下,積極的自我意義是可以創造和維持的。

與死亡一起成長/變老

我認為死是這樣的—

他們將我們放入深井

但溪水潺潺

不是要將我們淹沒

傷感中包含著甜蜜

如同盛開的西方之花

迎我們入懷—

我記得

有個孩子

和玩伴迷失在溪水旁

水聲濤濤

於他們如大海一般

紫色花朵盛開在前方

待人採摘

好似這就是最終的結局

勇敢的孩子一躍而起

將花朵攬入—

《艾蜜莉.狄金生詩選》

相關閱讀:

《DNR同意書》完整簽署流程
將本文分享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