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後更新日期: 2024-03-13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閱讀心得:專注力是最稀缺的資產
還沒閱讀這本書前,從書的標題讓我揣測:應該是一本談論勵志相關的書籍。
直到,我在第二章節的「反平衡」中,找到能立即解決我當時內心困惑的問題。
目錄
這本書成了今年影響我最深的書之一
當我下定決心專注於某件事時,手機螢幕頻頻出現通知、亮頻畫面馬上讓雙眼快速移轉到螢幕
接著落入社群平台、線上購物等,一個專門吃掉時間及專注力的怪獸圈套中。
在還沒養成自律習慣前,當專注力被瑣事分蝕、回過頭後,意志力也耗盡,做出不明智之舉:回到預設立場。
「好累,明天再說吧。」
「這件事好像也沒這麼急著做。」
持續拖延、反覆惡性循環。
專注力是現代人稀缺的能力,包括我自己。
成功是循序漸進,不是齊頭並行
在實踐卓越的心態中,「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決定行為」取決於我們的意志力及選擇性自律。
設立目標後,有條不紊地逐層向下,將達成成果的過程視覺化:
#設立人生目標
舉例人生目標設定為:我想要擁有選擇的自由
→五年目標:成為能夠持續提供價值的人(影響力)
→三年目標:完整財務管理及自覺能力(個人事業)
→年目標:提升閱歷
→月目標:在有興趣的領域持續學習
→日目標:閱讀、學習課程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將要做的事,去蕪存菁,篩選出最重要的「第一要務」。
倘若每日的「第一要務」是閱讀,就該在早起時(意志力最高的時機點)全神貫注投入,最低限度是四小時;而學習課程則是「優先要務」,在每日投入閱讀完成後,學習課程只要「大概」做好就行了。
當閱讀習慣嚴以律己,變成例行作業後,才可培養另一個新的正確習慣。
.
#另外,研究指出:人類養成一個新習慣,自律平均需要66天。
回想起前陣子養成的每日閱讀習慣,剛開始讀時,看的很慢,一個字接著一個字地讀,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書,大部分無法理解內容,體悟不出作者想表明的觀點。某些成語、用字遣詞完全讀不懂,令我相當挫折。這時已經有足夠的負面能量足以讓我放棄。
在我出現投降念頭時,另一頭有個聲音問我:
「是什麼原因讓我想養成每日閱讀的能力呢?」
答案呼之欲出。
就是一開始設立人生目標寫下的「我想要擁有選擇的自由」。
內在驅動力是促使我堅持每日閱讀的原因
而讓我養成閱讀習慣的另一原因,是我從書中挖掘到太多我從來不曾發現的認知思維。
像是讀了理財相關的書,第一次了解「通貨膨脹」是個吃錢怪獸、讀了寫作的書、體認到「輸出」背後真正帶來的意義,是創造、是最好的輸入。
我將這些知識活用在生活,也確實讓生活變得更好、心靈層面也從狹隘變得更加開闊富足。
反平衡,與內心夾雜矛盾
當我讀到「反平衡」章節,讀著、讀著竟然流下淚來⋯深刻地觸動心內層最柔軟的一塊肉⋯
平常一天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閱讀、上課。身邊帶著一個快三歲的孩子,顯然這樣的時間分配,完全失衡、沒有道理。
起初我並沒有意識到失衡的狀態。
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積極、追求效率的性格,做一件事想認真做到好。
直到有一天,女兒對我說:「媽媽,妳不要看書!陪我玩好不好?」並露出哀傷的神情⋯
原來我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
以為有料理三餐給她溫飽、買足夠的玩具讓她玩就是愛她的表現,實際上,孩子得不到媽媽實質的「愛」⋯
我明確清楚自己並不想過「追求平衡」的生活,但我現在深陷於「極端工作與生活」的狀態:我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
書中讓我掉下眼淚,並觸發自己重新調整模式的一段故事:
一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一生中,日以繼夜都在工作,他告訴自己,雖然現在要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但等事業成功了,未來再來好好彌補錯失的時光。
拼命經營公司多年之後,他成功了。現在他將公司賣了,並積極地帶家人渡假,想把那些失去年頭要回來。
你真的認為能將孩子的睡前故事或生日聚會要回來?
為一個三歲的小孩辦派對,難道與一個有自己朋友圈的青少年共進晚餐意義相同嗎?父母出席小孩的畢業典禮,和你去看小孩長大成人後的畢業典禮是一樣的嗎?
當你拿時間下賭注,可能永遠要不回來。即使你肯定自己會贏,請小心你得抱著失去的東西過活。
#反平衡必須在工作與生活中快速穿越,圍繞他們將活動組合起來
- 工作中:執行每日第一要務時,全神灌注地投入那「一件事」。
- 生活中:自覺家人、身心靈、個人興趣…任何一個都不得犧牲,也不能因為工作放棄其中之一,必須很快執行反平衡動作。
我重新檢視自己一天的時間分配,確認執行第一要務的時段,應該放在清晨—孩子還沒醒的時候,投入那件最重要的事。
孩子睡醒後,以孩子為優先,將「陪伴」一事做好,其他工作的優先要務則穿插在生活的空擋,例如孩子午睡時、備料過程。
切記個人生活中只能「短暫失衡」,而短時間失衡會讓你繼續與最重要的事保持聯繫。
反平衡的觀念是說,千萬不要走太遠,以免找不到回來的路;
或是待在別的地方太久,以至於回來後發現沒什麼事情等著你。
什麼原因讓你想做這件事?
書中作者探討達到卓越成果的三要素—目的、第一要務、生產力,而「目的」也是當前我自己認為最重要的。
確認目的後,反問自己「是什麼原因讓你想做這件事?」
絕大多數是因為要得到快樂。
- 曾擔任美國心理學會理事長的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五個對快樂有貢獻的因素:
1.正面的情緒和愉悅感
2.人際關係
3.成就
4.融入
5.意義
融入我們所做的事,設法使我們生活更具意義。
快樂發生在實現目的的路上
前幾天在瓦基的Podcast上聽了其中一集「極度專注力,專注在哪裡,成就在哪裡:戰勝分心的6個技巧」,談到:
「如果專注力和金錢,你認爲何者重要?」
這邊沒有要談論明確答案,但間接得知:大部分的人對於金錢總是小心翼翼呵護,花錢時會思考什麼樣的折扣對自己最划算、買貴了就為金錢感到心疼。
而專注力,反倒不如金錢那般重視,一部分是因為金錢是可實質交易的有形物,無形的專注力成了人最稀缺的資產。
學會聚焦運用專注力去做最重要的一件事
這是滿三十歲之後,我從這本書裡明白且體悟的道理,也是今年得到的最棒禮物,現在你問我,人身上擁有的重要資產是什麼,我想應是由左至右,從重要到較不重要的排列順序:
思維 ➝ 專注力 ➝ 金錢
結語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不流失專注力的減法原則》這本書能幫助讀者加深內在驅動力,並舉列明確的執行做法,教你如何將一件事最大化,是2021下半年,我私心推薦的一本好書。
最後我想分享書中這段話:
「要像郵票那樣始終黏著一樣東西,直到抵達目的地。」—-賈許.比林斯(Josh Billings)
相關閱讀:
加護病房 護理師/ 攝影師/ Free To Fly 的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母親
現為自由工作者,倘若我的一篇文或一張影像能帶給你價值
那就是創立這網站的初衷。
這邊涵蓋了:
𓇢 那些被埋沒的真實影像故事 ➛ 醫療真實故事紀錄 、醫療資訊
𓇢 幫助你重新定義生命、找到自我價值的內容 ➛ 閱讀筆記 、 自我探索
還有……很多乾貨 ➛ 實用工具 、 課程心得、生活┆好物分享
—————————————————————————✿
𝐼𝐺 claire__0212 𝐹𝐵 Free To Fly
合作邀約請來信:ai@freetofly.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