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後更新日期: 2025-02-24
《先問,為什麼?》黃金圈理論:長期成功的關鍵是在一開始
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設立目標,朝著目標努力向前。
隨著時間推移,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與原先的目標也就是信念,產生分歧。
《先問,為什麼?啟動你的感召領導力》這本書扭轉處於混沌時期的想法
在遇到瓶頸時,應該回歸於最一開始,你為什麼而做?
目錄
為什麼讀這本書?
以前覺得「黃金圈理論」這的詞似曾相似不知道在哪裡聽過,卻一直沒有去探究。
他很直白地說,這本書顛覆他原先的想法,也改變了他
因為這本書,他重新調整了自己公司內部的架構和經營方向。
本來就對黃金圈理論抱持著疑惑,加上Yale的推坑,加深了我對這本書的好奇心。
黃金圈
影響人類行為的方法只有兩種:操弄和感召
Q:為何操弄是影響人類行為的方法?
A:操弄是有效的談判策略。如:價格促銷、恐懼(遠離可怕的事)、渴望(激勵追求)、同儕壓力(專家使用、名人代言)。
但是!操弄可以提升銷量、卻無法創造忠誠度→惡性循還
黃金圈能解釋忠誠度,說明如何創造動能。
一切必須由內而外,從「為什麼」開始
- 為什麼(Why):為什麼會做現在所做的事。賺錢是結果,不是原因,為什麼是目的、使命、信念
- 怎麼做(How):如何做自己的工作,這些做事方法的定義
- 做什麼(What):知道自己是做什麼的,說明能提供什麼、負責什麼工作

為什麼是一種信念,怎麼做是我們用來實踐信念的行動,而做什麼則是行動的結果。
黃金圈符合生物本能—歸屬感
當企業強調自己在做什麼、產品多先進,雖然能創造吸引力,卻不見得有歸屬感。
如同今天有一位陌生人和我推薦自家的保養品有多好用、cp值多高
我也不太容易動搖買單,就算商品真的品質很好,我又該從何信任眼前這個人?
倘若對方換個推薦方式,清楚地溝通他們的「為什麼」
這個商品最初是為什麼而創立?眼前的推薦人為何要向我推薦?真誠嗎?
而人們剛好擁有相同信念時,就會願意付出更多代價
努力讓那些產品或品牌融入自己生活中。
你很難以外在、理性,或你所認定的價值
來說服別人應該買你的產品或服務,
但當你的為什麼與別人的為什麼產生共鳴
別人就會用你的產品或服務來反映、證明他們的信念。
直覺從「緣腦」而來
黃金圈反映人類行為的演化過程,來自生物本能。黃金圈三個層次和大腦的三個主要層次,完全吻合。
- 新皮質(neocortex)大腦最新生成的部分,也是「智人」的腦部,它應對「做什麼」的那一圈,負責掌管人類的理性思維、分析及語言能力。
- 緣腦(limbic brain)是中間兩圈,掌管人類情感,如信任和忠誠等。負責掌管人類所有行為及決策能力,但不掌管語言能力。
溝通時,如果從外向內溝通(先溝通做什麼):腦部可處理大量龐雜資訊,卻無法驅策採取行動。
但是若由內向外溝通時,可以直接掌管決策部分,再來才由掌管語言的新皮質,替我們說明決策。
由於緣腦不掌管語言,這種缺口讓我們難以形容自己的感情。如:難以言喻、直覺、聽從內心的聲音,也就是直覺。
緣腦的威力
緣腦除了控制直覺、讓我們做出看似不合邏輯或不理性的事。讓我們大膽做夢、嘗試新事物,也就是我們的心和直覺。
如:離開溫暖的家去遠方探險、飄洋過海為了看看世界的另一頭、辭掉鐵飯碗花光積蓄創業。
全世界都知道的蘋果公司,死忠的蘋果迷,為什麼支持蘋果?
因為掌管他們有購買決策的是緣腦,但是緣腦不掌控語言能力
所以蘋果迷會找一些理由,如操弄介面很棒、設計美、品質好等。
但事實上,決定他們購買的忠誠度,更深層的原因—他們在乎的不是蘋果,是自己。
優秀領導者相信直覺,知道藝術先於科學,他們會贏得我們的心,再征服我們的腦。他們知道要從為什麼開始。
表裡一致
吸引別人的是你的「為什麼」,那麼你的言行就必須和信念保持一致。
我們活在有形的世界中,讓大家了解我們信念的方式,就是透過我們表現出來的言行。
而在「做什麼」這層級,最重要的是真誠。
Q:組織該做什麼,才能讓行銷、業務等工作顯得夠真誠?
A:黃金圈若取得平衡狀態,自然會顯得真誠,因為你真心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員工皆然。
蘋果相信,歷代蘋果電腦都是為了挑戰主流IBM DOS平台,也相信iPod和iTunes是為了挑戰既有的音樂產業。
若企業黃金圈無法保持平衡(理念清晰、有紀律地執行、前後一致),信任自然逐漸崩解。
聘請員工的關鍵因素是認同你的理念
作者提出企業領導人的目標是找到對你的為什麼、你的願景、
你的理念有熱情的人,而態度也必須符合企業文化。
釐清為什麼某些人適合你的企業,再發展出一些能幫他們找到更多同類員工的制度。
蘋果發明iPod、iTunes及iPhone的並不是賈伯斯
而是公司裡的其他同仁。
賈伯斯認為幫蘋果提供一個釐清方向、打造環境、堅持一個偉大目標
讓蘋果員工可在這個環境裡創新。
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自己提出偉大創意,而是創造一個能孕育、激發偉大創意的環境。
創新擴散定律
羅吉斯的創新擴散定律適用範圍遠不止於創新或科技產品,也適用於理念的傳播。

若想爭取鐘型曲線中,比重較大的中間區域
你必須爭取的是早期採用者的青睞。
直接針對中間區域的顧客做行銷、下資源是白花力氣。
(也有可能達到目的,但成本非常高)
根據羅吉斯理論,「早期大多數」只有在別人先嘗試過後,才願意接受新事物。
所以根據創新擴散定律,你必須先贏得15-18%的人青睞,才可能真正打進大眾市場。
高舉「人人生而平等」這場民權運動,為什麼能成為波濤洶湧的巨浪,徹底改變美國?
答案就是「黃金圈法則」及「創新擴散定律」。
這本書對我會帶來什麼改變?
想法:讓我更鞏固⟪與成功有約⟫一書中說的:「以終為始」這個概念
本書以「為什麼」出發,在商業模式中專注於與你理念相同的人合作
當一個組織清楚地溝通他們的為什麼,而人們剛好擁有相同信念時
就會願意付出更多代價,努力讓那些產品或品牌融入自己生活中。
行動:重新省思自己的「為什麼」,是否有和現在所做的言行一致。
推薦這本書嗎?推薦給誰?
我認爲不只是有商業模式的人可以看這本書,他適合任何一個擁有目標並致力向前的人。
這本書圍繞「黃金圈理論」深入剖析、鑽研,
若你現在的所做言行和原先「為什麼」而做產生分歧時,
這本書能協助你找到自己最原先的「為什麼」—你的核心與初衷。
吸引大家的,不是你做什麼,而是你為什麼而做。
結語
某些沒落的企業,沒有堅守初衷,到後期開始著重於「怎麼做」和「做什麼」
努力在這兩者執行差異化,如同作者所說,會在兩者間做差異化就是紅海企業。
倘若著重的出發點在於「為什麼」,那麼你為什麼而做
本就和其他人不一樣,就是獨一無二的差異化表現。
讀完這本書我的反思:在生活上遇到瓶頸時,應該回歸於最一開始,你為什麼而做?
套用在我自己身上,在攝影階段有時候會覺得拍的不好、
不知道拍照的意義,這時應該停下腳步,捫心自問:
「嘿,你當初怎麼接觸攝影的呢?為什麼開始嘗試拍照呢?」
想了想答案,原來就是創造。
拍攝創造的影像除了可以凝結當下的時間、紀錄永恆,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竟然可以透過照片去幫助人和影響一群人,
影像是我的話語權,同時攝影也是一種使命。
這時候拍的好不好,已經不是阻擋自己前行的阻礙,
囚困住自己的是思維,以「為什麼」出發,許多事將迎刃而解。
吸引大家的,不是你做什麼,而是你為什麼而做。
相關閱讀:
加護病房 護理師/ 攝影師/ Free To Fly 的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母親
現為自由工作者,倘若我的一篇文或一張影像能帶給你價值
那就是創立這網站的初衷。
這邊涵蓋了:
𓇢 那些被埋沒的真實影像故事 ➛ 醫療真實故事紀錄 、醫療資訊
𓇢 幫助你重新定義生命、找到自我價值的內容 ➛ 閱讀筆記 、 自我探索
還有……很多乾貨 ➛ 實用工具 、 課程心得、生活┆好物分享
—————————————————————————✿
𝐼𝐺 claire__0212 𝐹𝐵 Free To Fly
合作邀約請來信:ai@freetofly.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