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閱讀心得:持續努力就會達到目標是迷思!

刻意練習

本文最後更新日期: 2024-03-13

《刻意練習》閱讀心得:持續努力就會達到目標是迷思!

幾個月前使用myBook剛好有贈書活動,收到了「刻意練習」這本書

利用兩天早上孩子還沒醒的時間,在手機及電腦上看完這本

由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與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的合著。

書的開頭直接破題:

持續努力就會達到目標 ➝ 是錯誤迷思,克服障礙之道不是更努力,而是嘗試新方法。

這段話是吸引我花兩天上午的自由時間,深入閱讀的主要原因。

學會刻意練習前,先有目標的練習

當我們想學習一件新事物時,舉例今天我想學攝影,在資訊廣泛的時代只要上網運用谷歌查詢適合初學者使用的相機型號、在YT上看影片教學,自行摸索一段時間後,似乎已經綽綽有餘,於是我們的拍攝技能,內化到自然的狀態時,代表我們的程度僅止於此,不會再進步。

對於剛起步學習時,可以先從目標練習法開始:

1. 訂定明確具體目標

2. 踏出舒適圈開始執行

3. 專注地投入

4. 檢視意見回饋

而在執行練習時,有意義的正向回饋 是維持動機的主要因素

朋友、家人對自己的讚美(外在回饋)、自己產生的滿足感(內在回饋),而內在回饋更是維持動機的絕大因素。

刻意練習

覺得一切變得舒適時,是警訊

當我們身體的系統受到強烈負荷時,恆定性會開始改變,而身體為了重建恆定性,會有所變化。

例如:挑戰慢跑,小腿的肌肉會變大且結實,好讓身體更輕鬆執行這個項目。不過當身體出現代償性變化後,身體足以應付先前覺得困難的挑戰,所以又變得舒適了,身體已趨於恆定狀態、停滯於此,必須給自己更大的挑戰、不斷努力、付出,才能持續突破及進步。

刻意練習的黃金法則

▪︎ 透過大量練習在該領域發展成熟

▪︎ 找該領域頂尖專家學習

▪︎ 有效的意見回饋

刻意練習的黃金法則

1. 透過大量練習在該領域發展成熟

作者在書內舉凡許多成功人士的研究案例,這些人的成功並非出於天賦,而是比常人在更早的時間開始,長時間不斷地投入大量練習,並專注在該領域。

史蒂芬金( Stephen Edwin King )在談寫作一書中提到他的工作流程:「我將自己的時間切割規劃,早上屬於新東西,就是現在在寫文字。下午則用來寫信和打睏,晚上閱讀和家人相聚、及修改不能再等的東西。基本上,早上是我的黃金寫作時間。」

每天專注4個鐘頭在他的第一要務—「寫作」,至今72歲仍持續投入,他的成果毋庸置疑。

「運用一件事的力量,將目地帶到生活中。」

史蒂芬金( Stephen Edwin King )是美國暢銷作家,並且是全球最多文學創作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作者。

2. 找該領域頂尖專家學習

尋找該領域的頂尖專家學習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因為個人學習動機再強,也無法自行摸索出此領域的精髓。

▪︎ 怎麼找老師?

1. 以客觀標準判斷

想起之前在選擇相關領域課程時,常容易聽取「OOO的強力推薦!」或者被行銷文案打動,最終以「主觀偏見」來選擇老師授課,因此我得到「沒內容、沒價值」的課程,最後只能轉個念告訴自己:花錢買經驗,下次絕不浪費寶貴的時間心力在無用課程。

2. 直接觀察此專家的成果技能

以前曾上過周震宇老師的聲入人心—「人聲必修課」和「口語邏輯優化課」,周震宇老師是華語聲調訓練師,在上課程前,網上看了周老師的聲音成果,技術與心法兼顧,聲音技能出類拔萃,參與課程學習後,扎實的教學內容與他資深且出眾的經歷,完全劃上等號。

「直接觀察專家的成果技能」成了我在未來挑選課程及老師的觀察指標,也是我認為最客觀且最深入的判別依據。

3. 觀察專業人士面對棘手問題會尋求誰協助

身邊的夥伴在該領域已是優秀的專家,而專家仍會持續精進自己,而他們精進學習的「對象」,就是我們可參考的指標。

以上三項擇一作為評斷參考,若三者兼具我想碰上虛無其表的專家,機率微乎其微。

▪︎ 若沒老師怎麼辦?

自己設計一套練習方式!

班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以練習寫作,替自己設計了不同面向的練習活動,而好老師及好教練就是針對自己正在培養的技能,量身定做類似的練習,沒有老師或教練,這個部分需由自己設計一套!

以自身心智表徵監控表現,判斷是否出錯

專注投入➝意見回饋➝解決問題

自己設計一套練習方式!

富蘭克林以增進寫作能力設立目標:寫作能力變得與《旁觀者》作者一樣好

➝ 挑選欣賞風格的文章,簡短寫下每個句子的提示內容

➝ 幾天後根據寫下的提示重現文章,目的:寫的文能像範本那樣鞭辟入裡且充滿文采

➝ 仿作後參考原文,與自己文章比較、修正

➝ 加強寫作邏輯:寫下提示於不同紙張,打亂次序隨意排列,根據自己的邏輯重新排列提示,並寫出句子,最後與原文比較結果。目的:加強寫作組織思緒

➝ 錯誤中不斷學習

3. 有效的意見回饋

傳統方法著重傳遞知識,如同我們在學校一天坐上八個鐘頭,老師在台上滔滔不絕地講述書上的知識,我們聽進去了,但實際吸收後內化的有多少?

刻意練習聚焦於「如何提升相關技能」,實作並獲得有效的意見回饋。

作者以醫院判讀X光片的放射科醫師說明:

放射科醫師難以獲得有效的意見回饋,部分困難點是他們從X光片判讀出病人疑似癌症的表徵後,無法追蹤後續病人是否在接下來的幾年罹癌,因為真正結果會回傳給病人的主治醫師,故放射科醫師無法從中得知最初自己的判讀是否有誤、是否漏看了罹癌的初期徵兆。

放射科醫師的有效的意見回饋:

建立數位資料庫:針對特定病例蒐集X光片、病史及相關症狀等資料,當醫師從資料庫中拿到病例後即開始判讀,而資深的放射科醫師(老師)根據訓練中的醫師判讀結果,給予意見回饋,說明診斷正確與否、是否有遺漏之處。

放射科醫師藉此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麼、哪邊的的判讀是常見錯誤。

刻意練習的目的:發展高質量的心智表徵

心智表徵是一種心智結構,人人皆有。

對應著某物品、某概念、一系列資訊,或是腦中任何具體或抽象事物,適用於正在培養的技能。

頂尖專家和一般人的分水嶺在於心智表徵的質與量不同

作者以視覺意象舉例:當提到⟪蒙娜麗莎的微笑⟫,多數人會在心中立刻浮現出那幅畫的模樣,而浮現的樣子正是每個人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心智表徵。

有的人心智表徵較為細膩,除了浮現那幅畫,更能說出這幅畫的背景細節、蒙娜麗莎的表情、眼型和髮色等。

刻意練習講究的是發展出更高頻率的心智表徵,並運用於你正在練習的任何活動中。

打破刻板迷思:相信天賦帶來的負面影響

「哇!他生下來就對數理這方面有獨特的駕馭能力,長大自然能成為優秀頂級的數學高手。」

「她天生就愛跳舞,難怪在做芭蕾舞訓練時,總能超越其他同齡的同儕。」

當某人在特定領域表現優秀突出時,有些人會被歸咎於天賦異稟,比一般人掌握更多優勢、能力。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一名智商較突出的孩子,可在一開始學習技能時占優勢,但優勢會隨著時間逐漸遞減。作者仔細研究每個案例,發現非凡能力都是大量練習和訓練的結果,最後的勝利屬於更努力練習的人,而不是一開始靠智力或其他天賦佔上風者。

練習的質量才是對技能高低產生最大的影響

作者提到,某些幼兒園教師看到特定幾位孩子的數理優於其他孩子,誤以為較差的孩子欠缺了天賦,於是將大部分的學習資源、訓練在較優異的孩子上,實際上也錯失了本來可能在相關領域有傑出表現的人才,自以為一開始便能分辨其差異。

身為母親,我的釐清

相信天賦而將時間、金錢、指導、支持鼓勵投注在勝算大的一方,盡可能讓孩子免受失望之苦,這是人性,並非出於惡意,卻也間接造成孩子傷害。

我的釐清是不該把孩子「有興趣,只是不熟練的領域」和孩子「完全沒有興趣且排斥,導致完全做不好」兩者混淆,若釐清孩子若屬於後者,根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提出的80/20法則,確實該把80%資源投注在對領域真正有熱忱的一方,而20%投注於較無熱忱一方,並引導他往其他領域發展。

  • 最好的方式:挖掘孩子身上的潛能,努力找到合適的發展方法,老師、父母提供更多的支持鼓勵。

結語

刻意練習這本書釐清了過去我對「有目標並持續練習」的觀念,也和許多人同停留在刻板印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作者強調持之以恆努力沒有錯,但要以正確方法練習,克服障礙之道不是更努力,而是嘗試技術層面的新方法

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在刻意練習!

相關閱讀: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原文作者: Anders EricssonRobert Pool

出版日期:2017/06/01

將本文分享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