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和思維的力量:《改變現實的潛意識法則》讓我深刻領悟

意識和思維的力量:《改變現實的潛意識法則》讓我深刻領悟

本文最後更新日期: 2024-03-13

意識和思維的力量:《改變現實的潛意識法則》讓我深刻領悟

這本書我認為他是2023年我的閱讀書單中,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我也重新翻閱了兩次。

作者

梯谷幸司

心理技術顧問/心智教練
TRANSFORMING株式會社董事長
TRANSFORMING‧WORKS代表

師事人類心理、言語心理學、催眠療法、NLP(神經語言程式學)等國際專家,歷經三十年以上的時間,奠基於科學手法,發展出個人獨創的「梯谷法」。從夫妻問題到憂鬱症患者、經營者、運動員,皆能迅速鎖定諮商者內在的成見或信念,運用支配大腦95%的潛意識,在不會對精神、身體造成痛苦的情況下,成功協助超過48000人改變自我意象。
在獨特的心理技巧方面,獲得東京大學研究所的教授共鳴,正進行大腦的報酬系統之免疫系統活性化實驗等研究,於2018年開始,在東京大學研究所進行心理技術佐證的研究,可說是積極跨越專業領域之嶄新研究。
著作包括:《從「虛偽的自己」破繭而出》、《遇見真正的自己,就能不藥而癒》。

為什麼會讀這本書?

會發現這本書,是在去年底(2022)重新陷入至親離世的負面氛圍之中。那一段時間,生活、睡眠都處於品質極度不佳狀態。
有一回我走進書店,絕大部分的新書都被另外封膜起來無法翻閱,唯獨這一本書陳列在新書正中央沒有封膜,我隨手拿起一翻大略看一下內容,似乎為當時的自己在黑暗中燃起一道燭火,書封上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用負面情緒改變自我,實現理想生活。」

當時的自己知道,我非常需要這本書。

你是不是也會覺得人生中常會有「事與願違」、「明明盡了最大努力,事情卻沒有如期發展」、「人生常常被某個人所左右來影響自己」這些煩躁的狀態…
而這本書就是在幫助你打破這些錯誤的想法,解決煩惱。

解決所有煩惱的基本方法

🎈公式:

首先要察覺內心實際上 並不存在的「信念」錯誤的「自我形象」

接著改變「大腦運作方式」如此一來你認為的煩惱就會消失。

什麼是不存在的信念?

「事與願違」就是一個錯誤的信念,實際上大家都過著「心想事成」的人生。

▪︎ 那為什麼我們總是抱持著錯誤的信念,認為世事事與願違?

原因就是我們並非「以真實的自我生活」。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裡面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需求」即是「以真實自我生活」的狀態。
但實際上很少人能夠以真實自我的方式去生活,總是會忽視「偏移軌道」的感覺,導致你的人生在事業、金錢、人際關係、愛情、婚姻生活以及自我實現上出現各種煩惱。

由 Z7504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為什麼會出現軌道偏移的感覺?

因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過著群居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也必須遵守社會規範和常識。因此創造出社會性自我。

例如:你有一件非常想要做的事,但卻被困在一個符合父母和公眾期待的標準中,像是進入分數排行前段的學校、進入到大公司上班。久而久之自己也不會察覺,或是根本忘記自己的初衷。

大多數人把生活視為一種「責任」,而不是一種「喜悅」
如果沒有明確人生目的,只活在責任感中,終將身心俱疲。
而這本書會提供各種想法和方式,教你如何表現自我、實現自我。

所思所想改變,說話方式就會改變,行動也會改變,人生終將改變

為什麼弗蘭克的「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現在如此受到關注?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強行將猶太人押解送至奧斯維辛集中營逐一屠殺,直到戰爭結束,仍有人從艱苦的集中營環境中倖存下來,弗蘭克就是其中之一。

攝於德國控制下的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一些匈牙利猶太人經火車到達的場景,絕大部分被直接送往毒氣室。
攝於德國控制下的波蘭的奧斯辛集中營。一些匈牙利猶太人經火車到達的場景,絕大部分被直接送往毒氣室。

是因為這些倖存下來的人比較強壯嗎?
是因為這些人擁有比較多財富嗎?
當然不是。

這些倖存者都有一個共通點—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夢想

倖存者中有位是麵包店老闆:「戰爭結束後我要重新在街上開一間麵包店,讓剛出爐的麵包香氣飄逸在整個街道,讓城裡的人都感到幸福。所以我不應該一直待在這樣的地方。」

另一位倖存者則是鋼琴師,他說:「世上的人們因為戰爭疲憊不堪,我要舉辦鋼琴演奏會巡演,撫慰人們,所以我不能一直待在這樣的地方。」

能在集中營「找到夢想」或是「人生目的」的人就活了下來。

相反的,那些對集中營對生活毫無目的、只想要活著離開集中營的人,變中途筋疲力盡死亡了。

帶著「生存慾望努力求生」為何行不通?

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想著「想要活下來」、「希望活在安全的地方」,大腦就只會保存痛苦的記憶。
大腦會逆向運作」,因為事物存在著相對關係,所以當你意識到某件事時,大腦會同時意識到正好相反的事。

🪢 想要錢→缺錢→對金錢感到不安

🪢 想要活下來→希望活在安全的地方→痛苦、死亡

大腦開始一系列的運作,因為我們意識到死亡,所以不斷說著「想要活下來」,然後在不知不覺中只專注在自然災害、名人過世等,收集死亡意識等負面記憶。
儘管每個人活著最終都會邁向死亡,但把死亡當做一件壞事,就會以「有不愉快的事情正在逼近自己」為前提而活,因此生存就變成一件痛苦的事,而無法享受活在當下。

而這本書會告訴你確認「人生目地」的方法。

人類意識分為「顯意識」、「潛意識」及「後設潛意識」

人類意識中有「顯意識」、「潛意識」兩種層次。一個人醒著時,表層的「顯意識」會讓腦中存在許多想法。而位在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要在睡眠或沈浸在某件事情時才會啟動。
「顯意識」和「潛意識」常被比喻為冰山,露在海面上的「顯意識」僅佔總意識的3-5%,「潛意識」實際占了95-97%,因此潛意識才是真正影響我們的人生。

▪︎ 而又是什麼讓潛意識創造了我們特有的言行、思想和情感模式?

則是「後設潛意識」,另一個說法是裝入潛意識的容器。不僅包含一個人出生後的記憶、胎時時期的記憶,也存在未來記憶。
當心中出現「總覺得OOO比較好…」就是源自內心後設潛意識所保存的未來及過去記憶。

將氣泡水放入普通的杯子,就是一般的氣泡水,倘若今天把氣泡水倒入鴨子造型的玻璃杯中,你會說「哇!是小鴨!真可愛!」反應會和之前截然不同。

即使裝入的內容物相同,只要容器不同,引起的反應也不盡相同,

換句話說,現實會因容器而改變

現實是從這個容器的形狀顯現並出現在眼前

人生被「裝著現實的容器形狀」所左右


▪︎ 為何要經歷這種不順利?

有些父母出於某些原因無法扶養孩子而將孩子寄養在育幼院,這些在育幼院長大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不自覺地感到自己毫無價值。

而這些人初次找作者諮商時,作者會詢問他們“「你為何要讓父母拋棄自己?」

不只這個案例,作者經常會去問客戶「你為何要去經歷這種不順利?」

不斷這樣問自己,間接從這個困難中去挖掘原因

「你為何要讓父母拋棄自己?那麼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然後客戶回答

「我注意到有些和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非常關心我」

一但想起自己的人生目的,將會回歸自我,身體能量也會迅速增加。

實現目標的目的是基於「他人基準」還是「自我基準」,是出於「義務」還是「慾望」這點非常重要,在做任何事物,問自己「為何要這樣做?」

是因為每個人都這麼做嗎?還是因為常識上應該要這麼做?

以他人基準或義務的前提之一就是「這不是我想要的」,當透過一個「應該要這樣做」的既定概念來看世界,將不會再注意到新的想法和可能性,現實狀態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

當事情進展不順利時,重新定義他

將不順利視為是在提醒你,需要再次重新調整目的。

審視自己一天要做的事,逐一確認是出於義務還是慾望而做這些事

從發生的現實中學習,而非從「過去的知識」汲取教訓

擴大「自己的容器」讓富裕不斷湧入

結語

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說「命運中沒有偶然,人是在遇到某個命運之前,就已經自己創造出了命運。」
作者認為命運是在自己預先決定後誕生。然而人們時常會忘記這件事。
生活時想著「事與願違」是一種自由,認為「命運本來就是由自己創造」也是一種自由,你可以選擇任何一條路徑。


改變現實的潛意識法則:用負面情緒改變自我,實現理想生活

自分のままで突き抜ける無意識の法則

作者: 梯谷幸司  
譯者: 張維芬
出版社:世茂  
出版日期:2022/10/05

▽ 最後來看看我的第一次口說分享這本書吧

╭☞ 相關閱讀:

《零歲開始的蒙特梭利教育》閱讀心得:孩子有自行成長的能力,父母該做的是整頓環境!

《親子共讀》小兔子學理財:女兒的第一套財商智慧套書

《好書推薦》2021年徹底改變我的六本好書

《克菲爾菌Kefir》比優格更多的益生菌:自製奶克菲爾—讓腸道更健康

《被偷吃的巧克力》:關於孩子吃巧克力這件事

將本文分享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
回到頂端